很多家長在面臨孩子的種種問題束手無策時常常會問自己:我怎么生了這么一個孩子?
孩子是我們的鏡子。從因果關系來說,父母是因,孩子是果。所以一旦孩子出現問題,我們不要只看到那個“果”、從“果”入手去解決問題,那樣通常不會有效果,甚至情況會更糟。而是要回過頭來從“因”入手。
在孩子身上看見了自己
我有個凡事認真、情緒緊張的朋友。她跟我講過她兒子幼兒園時的一件小事。
某天幼兒園老師給小朋友們布置作業,因為安徒生的誕辰日到了,老師希望小朋友跟家長一起上網查一下安徒生童話的情況。當天晚上朋友和兒子不但一起上網收集了資料,還整理了出來。第二天一早兩人跑到附近的打印店打印了八頁紙的“作業”。
其實這也是認真的表現,可再往后發展,朋友發現,兒子的各種習慣,對待事情的處理方式越來越像自己。比如自己面對事情時,總喜歡放大負面情緒,在做一些決定時,又顯得猶豫不決。
朋友愁苦地說:其實我不想讓他像我這樣心事重重,希望他快快樂樂……
的確,我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,我們的孩子將于無意識中模擬和復制我們的思維和行為模式。所以要改變孩子,根本在于修正我們自己。
其實做任何事都有兩種情況:一是帶著壓力去做,一是寧靜放松地去做。在日常生活中,你是如何行事的?這正是孩子學習的機會。
如果一貫緊張、不放松,顯然你正在教導你的孩子充滿壓力地去做事;如果你是個柔和、寧靜、有條不紊地做事的人,那么你的孩子從中就會學到這些。
抓住問題的癥結才是關鍵
看到這里,你會說:我的孩子怎么一點都不像我呢?
這么說吧,有的孩子反射的是與父母“攜同”的品質,還有的孩子反射的是“攜異”的品質。
比如我在我兒子身上就看到了“攜異”的現象,也就是自己抗拒自己的那一部分。
我曾經感慨:兒子啊,媽媽很有時間觀念,你怎么總是浪費時間呢?
回憶過去,我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就知道考慮前途命運的問題了,勤奮學習考出好成績是唯一的人生目標。可我的兒子在同樣的年齡卻“不問前途”,是一個玩耍、享樂的高手。在學習成績上,我總在往上比,他總在往下看。他經常跟我說的話是:某某某還沒我考得高呢。
這一切從表面看起來,“孩子是父母的鏡子”這句話不成立,后來通過仔細觀察,我發現,其實兒子反射的是我的另一面。
如果女友的兒子繼承的是母親的“正面(顯態)”,那么我兒子沿襲的是我的“反面(隱態)”。
正如老子所說,任何事物都有陰陽兩面,即“萬物負陰而抱陽”。只不過我們看問題的時候,很少看到事物的兩面性,而只盯著其中的一面,通常是顯態的一面。
所以我們總是難以抓住問題的癥結。我們不了解,為什么我們的孩子會成為問題孩子?我們更無法接受——孩子的問題即是我們的問題。只有認識到這一點,才找到了孩子問題的癥結,而改變通常要從修正我們自己開始。胡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