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經有研究人員做過一個實驗。首先,讓孩子們獨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圖任務。研究人員每次只從教室里叫出一個孩子,進行第一輪智商測試。測試題目是非常簡單的智力拼圖,幾乎所有孩子都能相當出色地完成任務。每個孩子完成測試后,研究人員會把分數告訴他,并附一句鼓勵或表揚的話。研究人員隨機地把孩子們分成兩組,一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關于智商的夸獎,即表揚,比如,“你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,你很聰明!绷硗庖唤M孩子得到是一句關于努力的夸獎,即鼓勵,比如,“你剛才一定非常努力,所以表現得很出色。”
為什么只給一句夸獎的話呢?對此,德韋克解釋說:“我們想看看孩子對表揚或鼓勵有多敏感。我當時有一種直覺:一句夸獎的話足以看到效果。”
受到鼓勵的孩子,更勇于接受挑戰隨后,孩子們參加第二輪拼圖測試,有兩種不同難度的測試可選,他們可以自由選擇參加哪一種測試。一種較難,但會在測試過程中學到新知識。另一種是和上一輪類似的簡單測試。結果發現,那些在第一輪中被夸獎努力的孩子中,有90%選擇了難度較大的任務。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,則大部分選擇了簡單的任務。由此可見,自以為聰明的孩子,不喜歡面對挑戰。
為什么會這樣呢?德韋克在研究報告中寫道:“當我們夸孩子聰明時,等于是在告訴他們,為了保持聰明,不要冒可能犯錯的險。”這也就是實驗中“聰明”的孩子的所作所為:為了保持看起來聰明,而躲避出丑的風險。
挫折會讓接受“表揚”的孩子倍受打擊第三次,所有孩子參加同一種測試,沒有選擇。這次測試很難,是初一水平的考題。可想而知,孩子們都失敗了。先前得到不同夸獎的孩子們,對失敗產生了差異巨大的反應。那些先前被夸獎努力的孩子,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。
這次測試中,德韋克團隊故意讓孩子們遭受挫折。接下來,他們給孩子們做了第四輪測試,這次的題目和第一輪一樣簡單。那些被夸獎努力的孩子,在這次測試中的分數比第一次提高了30%左右。而那些被夸獎聰明的孩子,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,卻退步了大約20%。
表揚與鼓勵的不同結果,差別令人震驚德韋克一直懷疑,表揚對孩子不一定有好作用,但這個實驗的結果,還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。
她解釋說:“鼓勵,即夸獎孩子努力用功,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。孩子會認為,成功與否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。反之,表揚,即夸獎孩子聰明,就等于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。這樣,當他們面對失敗時,往往束手無策!
德韋克的實驗重復了很多次。她發現,無論孩子有怎樣的家庭背景,都受不了被夸獎聰明后遭受挫折的失敗感。男孩女孩都一樣,尤其是好成績的女孩,遭受的打擊程度最大。甚至學齡前兒童也一樣,這樣的表揚都會害了他。
孩子該如何表揚作為家長,我們已經意識到應多表揚、多鼓勵孩子,但發現這樣做收效甚微,我們的表揚是否不得法?
首先應該肯定的是,表揚好的行為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。
但表揚也是一門藝術。怎樣才能使表揚更有效呢?希望下面的觀點能給你帶來一些啟發。
不要吝嗇你的表揚。尤其是對年齡小的孩子,父母常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為,認為沒有幾件事是值得表揚的。其實,對于年齡小的孩子做好一些“簡單”的事已經很不容易了,而良好的習慣和驚天動地的成績也是由這些“簡單”的行為累積成的。因此只要有助于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,增強自信心,父母就要慷慨地給予表揚,年齡愈小表揚愈多,隨年齡的增長逐漸提高表揚的標準。
對應表揚的行為要及時表揚。否則,孩子會弄不清楚為什么受到了表揚,因而對這個表揚不會有什么印象,更提不到強化好的行為了。因為在孩子的心目中,事情的因果關系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,年齡越小,越是如此。
表揚不僅要看結果,還要看過程。孩子常好心辦“壞事”。例如,孩子想“自己的事自己干”,吃完飯后自己去涮碗,不小心把碗打破了。這時家長不分青紅皂白一頓批評,孩子也許就不敢嘗試自己做事了。如果家長冷靜下來說:“你想自己做事很好,但廚房路滑,要小心!”孩子的心情就放松了,不僅喜歡自己的事自己做,還會非常樂意幫你去干其它家務。因此,只要孩子是“好心”就要表揚,再幫他分析造成“壞事”的原因,并告訴他如何改進,這樣會收到較好的效果。
表揚不僅要看結果,還要看過程。孩子常好心辦“壞事”。例如,孩子想“自己的事自己干”,吃完飯后自己去涮碗,不小心把碗打破了。這時家長不分青紅皂白一頓批評,孩子也許就不敢嘗試自己做事了。如果家長冷靜下來說:“你想自己做事很好,但廚房路滑,要小心!”孩子的心情就放松了,不僅喜歡自己的事自己做,還會非常樂意幫你去干其它家務。因此,只要孩子是“好心”就要表揚,再幫他分析造成“壞事”的原因,并告訴他如何改進,這樣會收到較好的效果。
你該如何鼓勵孩子?美國一著名教育家曾經說過一句著名的話:“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,除了鼓勵我不知道還有什么方法!
我們絕大多數家長,都不知道鼓勵的重要性,而知道如何鼓勵孩子的家長就更少了。要想真正把孩子培養成自信的人,家長就必須學會正確地鼓勵孩子。為此,我們必須做到以下幾點。
1.相信人的潛能是無限的。
2.鼓勵孩子是我們家長每天要做的動作。
3.“沒關系,下次再來!”
當孩子失敗時,家長應該用這句話,打消孩子的失敗感。
4.“沒問題,我相信你!”
5.鼓勵的通用公式:鼓勵=信任孩子(人格、能力) 我相信你能行 身體接觸。
表揚壞在哪?有許多研究表明,表揚從長期來看,會影響孩子對事物興趣,會降低孩子的創造能力。 因為表揚有控制性,影響孩子的創造能力是顯而易見的 —— 孩子希望成人的表揚,就會按照成人的標準來表現自己,就會喪失更多的獨特獨立的思維。 但人們對影響孩子對事物興趣感到懷疑,“難道表揚不是可以讓孩子感覺好一些,從而提高或強化他們對事物的興趣嗎?”
有一則笑話。一位老人每天得忍受一群10歲孩子的污辱,這群孩子放學回家路過他的住處。一天下午,在聽過了又一輪嘲笑,說他有多愚蠢、多丑陋、頭頂有多光禿禿之后,老人想出了一個辦法。星期一他跟孩子們在他家的草地上見面了,他宣布說,第二天再回到這兒朝著他大喊大叫粗言穢語的人能得到1美元,孩子們又驚訝又興奮,星期二甚至早早地來了,盡他們之所能,大喊大叫。老人恪守諾言,緩步走出屋子,給每個孩子1美元。“明天再來,”他對他們說,“費勁喊叫一番你們將得到25美分!焙⒆觽冇X得這還不錯,星期三又來嘲笑他一番,剛聽見噓聲,他便拿著一疊25美分硬幣走出來,給他的發難者。“從現在開始,”他宣布說,“你們這么做我只能給你們1美分!焙⒆觽儜岩傻鼗ハ嗫粗,“1美分?”他們不屑地說道,“算了吧!”他們再也沒回來。
由此可見,對孩子已有的興趣會被(獎勵)表揚所扼殺掉。但是不是對于孩子本來沒有的興趣可以由表揚(獎勵)而激發并提高呢?從應試教育來看,喜歡學習的不會因為批評而失去興趣也不會因為表揚而提高,對于學習沒有興趣的,表揚或許可以引起短期的學習高漲的行為表現,但如果說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可能會有些牽強。 有人可能會說,遇到自己喜歡的老師而改變的學生大有人在。 但自己喜歡的老師是不是真由“表揚”的原因呢? 是不是因為老師上課好,真心關注學生,因材施教而學生有了良好的自我評價而改變的呢? 如果只是表揚,沒有實質上的內容,學生會看出表揚的虛假,如果有真實的內容,那么實為鼓勵。
把表揚與鼓勵用馬斯洛的心理需要來解釋,也可以來看出孩子自己也會討厭表揚而喜歡鼓勵。 人有三大心理需要:權力、關注、接納。 在教育上,表揚對孩子其實是一種有標準的評價,也是成人控制孩子,與孩子爭奪權力的一種表現,傷害了孩子自我控制對權力的需要,那么孩子會暗地里反抗。 而鼓勵實質上是一種關注,滿足了孩子需要對關注的心理需要。
表揚實則是沒收了孩子對自己的評價權,要培養孩子的自主,就需要把評價權交給孩子自己,成人要做的就是提供一種適宜的環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