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五彩云霞空中飄,天上飛來金絲鳥。紅軍是咱們的親兄弟,長征不怕路途遙。索瑪花兒一朵朵,紅軍從咱家鄉過。紅軍走的是革命的路,革命的花兒開在咱心窩。”
對于紅軍長征過會東的歷史,從小耳熟能詳:1935年1月遵義會議以后,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(中央紅軍),在戰略轉移中四渡赤水,南渡烏江,逼近貴陽,形成劍指昆明之勢。虛晃一槍調開國民黨圍追堵截重兵后,出其不意調頭北上,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抵川滇防守空虛的金沙江邊。
金沙水拍云崖暖……三軍過后盡開顏。5月1日至9日,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分別從皎平渡、樹潔渡等渡口,勝利渡過金沙江進入四川境內。在涼山逗留的短短26天里,紅軍縱橫馳騁會理、會東、德昌、寧南、普格、西昌、冕寧、喜德、越西、甘洛10個縣市,留下了“巧渡金沙江”、“會理會議”、“彝海結盟”等重大歷史事件。
在我的故鄉會東縣(當時屬于會理縣所轄東三區),1935年5月4日,紅三軍團十三團趕到洪門渡,奪得一只小木船,在船工李明錄等人的幫助下,劃渡三晝夜進入今鐵柳鎮境內河門口村。紅九軍團偵察連和七團于5日午后趕到樹桔渡口,在船工張朝興、王再亮的幫助下,打撈到一只破船,經往返13次,二百多人順利進入今老君灘鄉魚壩村。
紅軍進入會東縣后,斬關奪隘,勢如破竹。所到之處,打土豪,分糧食,宣傳革命主張,受到當地窮苦大眾的擁戴,寫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頁。
奇襲洪門渡
按照中央軍委的部署,紅十三團經云南、腮壩、馬鹿塘、大松樹,直奔洪門(今會東縣鐵柳鎮境內)渡口。
5月3日上午,十三團偵察連在連長韋杰,指導員罩應機率領下,化裝成國民黨中央軍,從云南境內大松樹趕到洪門渡。偵察連到達金沙江岸,發現對岸有敵軍活動,便化裝成國民黨中央軍沿江尋找術船劃渡過江。國民黨區長王聯三和堵截紅軍的民團見是中央軍,殺豬宰羊熱情接待。
一天后,連長、指導員告訴王聯三:“我們是紅軍打前站的,請王區長帶路到會理。”王聯三如夢初醒,但為時已晚,只好乖乖聽從紅軍偵察連的安排,將紅軍十三團偵察連帶到會理。
紅軍十三團于5月4日也趕到洪門渡。因江寬流急,架浮橋不成。在船工李明錄等人的幫助下,劃渡三晝夜全團過江。紅十三團過江后,迅速占領可河街,查抄了國民黨區長王聯三和團頭康練伯的家,并在可河廟子召開群眾大會,向群眾宣傳,“紅軍是窮人的軍隊,打富濟貧,殺官安民”等主張。并將查抄的糧食、紅糖、臘肉等物分給窮苦群眾。隨即,紅十三團又占領鐵匠村,再兵分兩路(一路經過今會東縣蒿校壩梁子、新樂村、小壩,一路經過今會理縣長沖、富樂)和從皎平渡過金沙江的中央紅軍主力會師。
搶占魚壩灘
紅九軍為牽制敵人,掩護主力北渡金沙江入川,佯裝紅軍主力,由貴州水城西進,于4月27日攻克云南宣威,5月2日占領會澤。兩座縣城被連續攻克,蔣介石急調國民黨中央軍李植珩和周渾元部第五師、九十六師和第十三師馳援。
九軍團見敵上鉤,遂根據中央軍委指示,于5月4日由郭天民率偵察連和七團離開會澤縣城往西向金沙江進發。5日午后,偵察連和七團趕到樹桔渡口,用重機槍隔江向對岸國民黨民團激戰。國民黨民團不敵潰逃后,偵察連在船工張朝興、王再亮的幫助下,打撈到一只破船,經搶修后當晚由兩位船工擺渡,偵察連和七團一個營乘著夜色先行強渡金沙江。經往返十三次二百多人順利過江并占領今四川會東縣境內魚壩灘。
偵察連和七團一個營來不及休整,連夜經20余里急行軍,于拂曉奔襲汪家坪鹽場稅所。鹽場敵稅警隊和衛團200余人當時大部還在夢鄉。
紅軍仿佛神兵天降,當場俘虜鹽場稅警隊和靖衛團200余人,繳獲幾萬銀元和幾倉庫鹽巴。紅軍當眾開倉分鹽,群眾皆大歡喜。
在紅軍的宣傳和動員下,群眾積極向紅軍報告藏匿沉船地點,打撈到沉船五十多只。九軍團從6日中午開始晝夜搶渡,至7日清晨,全部人馬勝利渡過金沙江。
為了將追兵阻隔于金沙江對岸,九軍團過江后,除向船工付了劃船報酬外,又按船的價值,付給每只船二十至四十銀元,然后將船砸毀拋入江中。待敵兵三個師相繼尾追趕到樹桔渡口,因無船過渡,只得望江興嘆。
激戰冬瓜坪
紅九軍團勝利渡江后,在魚壩灘兵分三路沿金沙江西岸北進:其中,第一路順江而下,經干鹽井、陳家灣、老王山、官村、火地、松坪、小米地、黑彝村、賴石窩、新塘、二臺坡、小街至塘房;第二路經小新田、沙坪子至冬瓜坪;第三路經汪家坪、鹽場、新田、獲苓棚子、白草梁子,大箐至冬瓜坪與第二路匯合。
7日早上,九團哨兵捉獲敵人四個傳令兵,截獲楊森混成旅給駐冬瓜坪敵人的一封信。經審訊,紅九軍團得知駐冬瓜坪的敵人約一個營的兵力,當即命令九團沿金沙江西岸蚓崎嶇小道急進。
下午2時進入冬瓜坪后,旋即進入戰斗。敵人措手不及,以為神兵天降。不到四十分鐘,戰斗結束,共斃敵50多人,生俘300余人,繳獲迫擊炮四門,手提機槍54挺,地方民團土造槍8支,解散地方民團團丁50余人。俘虜的士兵中,有七、八十名年輕體壯不吸鴉片者,自愿要求參加了紅軍。
紅星照我去戰斗
紅軍從我家鄉經過已經有半個多世紀。但今天,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,仍然流傳著很多當年軍愛民、民擁軍的動人故事。
紅果村的張興安老人說,當年,他的父親張發亮發現有一名10多歲的小紅軍拉肚子掉隊了,就把他留在家中休養。5天后,小紅軍身體恢復跟著后續部隊離開。
最令會東人引以為豪的是林萬夫。記者查詢到官方有關林萬夫的資料如下:林萬夫:四川會東縣人,江西街鄉大村村人。1935年5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時,同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。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。曾任教導員、團政治處主任、野戰醫院政委、師干部部部長、軍留守處主任兼政委、軍分區第二政委、河南省軍區副參謀長、副軍職顧問等職。曾被評為軍委一局模范青年、中央機關模范工作者。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。獲三級八一勛章、三級獨立自由勛章、二級解放勛章。于1981年8月離休,2012年4月去世。
據當地老人回憶,林萬夫參加紅軍時還不滿18歲,家里很窮。他決定參加紅軍時,紅軍已經離開了村子。他沿著紅軍行進的路線去追趕部隊,終于在1935年5月12日下午2點過,趕上了紅九軍團,然后被分配到三排九班當戰士。村子里和林萬夫一起參軍的,有5個人,兩天后部隊抵達寧南縣披砂鎮時,已經有4人犧牲。
因為紅軍的正確革命主張,所經之地,受到勞苦大眾的歡迎,很多人家將自己的兒子送到部隊。據不完全統計,當年,會東有數十名青少年參加了紅軍,為抗日戰爭、解放全中國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。
(趙海華 李化旬)